AICoin动态

京东阿里都要发币了稳定币是智商税吗?

帮助中心 2025-06-24 21:38

  

京东阿里都要发币了稳定币是智商税吗?

  像是最大的稳定币USDT和第二大的USDC,其币值都跟美金直接绑定,基本上是1:1(会有极小的偏离)。

  USDT的发行方是Tether,它每发行1美金的USDT,会从认购者/投资者收到1美金。

  随后Tether会用这1美元买入低风险的美债、repos等高流动性资产。

  对于Tether来说,这生意「空手套白狼」——它不用给持有者付利息,但可以收到高流动性资产的收益。

  截至3月份,Tether持有超过985亿美元的美债(要知道中国也就持有7,654亿美元),所以光是靠持有美债和repos的收入,Tether的200人团队一年就可以收到70亿美金。

  Tether也不用留着太多现金用来赎回USDT——因为市场对USDT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,你不需要USDT了只要直接转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就行。

  USDT和USDC这两大稳定币在过去两年迅速增长,在虚拟货币里市值分别排第3和第7。

  目前两个加起来市值已经超过2,000亿美元,超过所有虚拟货币总市值的6.5%(数据:CoinMarketCap,截至2025年6月22日)。

  那么问题就来了——稳定币到底有什么用?它又不像比特币那样可以大涨?为啥需求涨得那么猛?

  B要向A收款,如果双方账户在同一个银行,那就很简单——银行a直接把A账户里的钱划给B就得了。

  银行b也得等钱到手后才会给B打钱,不然如果先把钱给了B,而银行a事后不肯把钱给银行b,那银行b就亏了。

  但每天银行交易那么多笔,难道每次银行a的客户给银行b的客户打100块,银行a都要运100块过去给银行b吗?

  但这样也很麻烦——每家银行需要在各大银行都存一笔钱,不然彼此的客户就没法交易。

  所以这时候可以在中间多加个清算网络,这样各家银行只要在清算网络开一个账户、存一笔钱就得了。

  一般这个清算网络是由央妈来负责的,而在目前,银联/Visa/MasterCard等支付网络机构也可以提供这个服务。

 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是方便监管——央妈只要管好支付网络机构就可以知道每笔交易了。

  这也是为啥之前支付宝/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直接接入银行,需要「断直连」,通过网联(网络版银联)来对接各大银行。

  所以传统用法币来进行支付,中间要经过好几个机构(至少银行、清算网络是跑不了的)。

  经过的机构一多,手续费就多,而且还慢——每家机构都要做反洗钱、都要做风控。

  现在在很多国家/地区,因为监管原因,你要用法币(比如美金)直接购买虚拟货币,通常只能是C2C,也就是散户之间的交易。

  但是这样通常有个问题——像是比特币之类的币值波动很大,而用美金等法币进行交易的速度也没那么快,从你确认要用美金买入到实际完成交易时,币值会有很大的波动,有可能你就不想买了(或者卖家就不想卖了)。

  而USDT等稳定币因为本身就运行在区块链上,天然不需要中央机构,USDT只要在两个地址之间广播转账就可以完成结算。

  换句话说,稳定币发行方本身构建了一个体系,把银行a、银行b和清算网络的活都给包了——

  在上周三的陆家嘴会议,央妈潘行长首次提到了「稳定币」:他说虽然稳定币「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」,但是「同时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」。

  稳定币的发行方既然可以买入国债甚至公司债,相当于它跟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差不多——它也可以通过影响货币的派生,从而影响央妈印出来的钱的数量。

  比如美国和香港的法案都要求100%备兑,不让发行方随意发行凭空创造货币(但还是会通过派生创造货币);两边也都有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要求。

  比如说,对于非洲部分国家的居民来说,他们自家的法币购买力过于不稳定,所以他们更倾向用美金来交易。

  但是美金又没法在当地自由兑换,所以像是YellowCard这种提供稳定币的电子钱包,在20几个非洲国家变得很受欢迎。

  另一方面,稳定币还可以成为美债的持续买家,让美债价值得到支撑——2024年,Tether已经成了美债的第七大买家。

  不过根据《GENIUS法案》,稳定币被要求持有的债券需要在93天以内到期,所以更多支撑的还是短期美债。

  其实Tether也有发行人民币稳定币,但只发行了几千万人民币,不是一个量级……

  一是可以自由兑换的离岸人民币也相对有限,二是本身稳定币也是有马太效应的,大家还是倾向绑定认可度最高的法币(美金)。

  之前我们为了维持法币的地位(顺带保护一下散户们的钱包),已经放弃了web3这一波创新,不允许在境内交易虚拟货币。

  但我们还是留了个口子,为了避免「错过」的风险,让香港拥抱web3、拥抱稳定币。

  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就提到,应当重视稳定币发展,面对稳定币浪潮,中国需双轨并进。

  数字人民币一般被归类为CBDC(中央银行电子货币),但某个角度来看,其实也可以看做人民币的稳定币,也可以做到「支付即结算」。

  而且虽然说它的发行方是央妈,但也是通过运营机构(比如各家银行)先交一笔钱给到央妈,才有数字人民币额度转给有需求的人。

  当然,区别还是有的——一个是发行方(名义上)不是机构,而是央妈;另外就是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机构不能拿使用者给的钱去投资,所以不会有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问题。

  港币本身就像是现实中的稳定币——港币是跟美金peg的,汇率在7.75~7.85之间。

  一旦汇率触及7.85,香港金管局(香港的央妈)就会开始抛售美金、买入港币支撑港币汇率。

  反过来一旦汇率触及7.75,金管局就会开始抛售港币、买入美金让港币贬贬值。

  而且港币也是通过运营机构发行的——委托给了中银香港、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,这些银行每发行1块钱港币,都要上缴对应币值的美金给到金管局(也有部分港币是由特区政府直接发行,但总量较少)。

  但虚拟货币被用来支付和交易的话,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跟实体世界产生交互的,所以会留下很多「出入口」——比如你需要在发行方/交易所/数字钱包等注册账户进行交易,你需要在通信软件发布交易信息。

  所以对于监管来说,管住这些出入口就可以让虚拟货币的匿名优势荡然无存——这次中美相关法律都有类似的安排。

  当然,监管实施前会有一些存量账号,它们也可以通过去中心化交易所或私下交易来规避风控。

  长期来看,随着对稳定币监管的逐渐细化,叠加传统支付体系在技术层面的不断进步,两边在效率和监管的平衡上会逐渐靠拢,最后可能会直接整合。

  除了USDT这种背后有法币支撑的稳定币,也有一些稳定币是挂钩了其他加密货币或贵金属,也有无抵押、通过算法控制供需的稳定币(比如已经的LUNA/UST)。他们的逻辑会很不一样,就不在本文提了。

  「很帅的投资客」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。

上一篇:虚拟货币“兑换”人民币能行吗

下一篇:2025年十大最具潜力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推荐

猜你喜欢